竹林新農村。⑤3
  積极參加評議,認真填寫評議表。⑤3
  敬老愛老。⑤3
  ——竹林30年堅持“三評”制度踐行群眾路線推動科學發展紀實
  1983年“七一”前夕,竹林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開會討論竹林的出路。大家對只顧自己發財,丟下群眾不管的幹部提出了批評,會議集中群眾提出的72條意見和建議,最後形成三項決議:只顧個人富不能當乾鉑當幹部就絕不能只顧個人;黨員幹部要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黨支部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設。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由此發軔,後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本報記者 徐建勛 楊凌 何可
  2月18日,雪後初晴。明媚的陽光下,鞏義竹林鎮成片的紅瓦房映著皚皚的白雪,分外美麗。房檐上滴落的雪水,滴滴答答響成一片,由遠及近匯成了一曲動人的樂章。
  從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村到如今的明星鎮,竹林在3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50億元,比1983年增長2500餘倍;向國家納稅2.3億元,財政收入6900萬元,分別比1983年增長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躍升到2.6萬元,增長300多倍。
  明星鎮竹林還擁有一系列“明星”稱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鎮、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等30多項,曾先後迎來三任黨的總書記親臨視察。
  是什麼造就了科學發展的“竹林傳奇”是什麼支撐竹林始終穩健地走在康莊大道上
  “竹林發生的歷史性巨變,一條重要經驗是:堅持30年開展‘三評’活動,充分發揚民主,吸納群眾意見,匯聚群眾智慧,接受群眾監督,按群眾意願和要求解決問題、幹事創業,走出了一條忠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發展之路。”鎮黨委書記趙明恩說。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20世紀80年代初,竹林還是一個窮山村。
  窮則思變,不少能人開始走上辦企業、做生意致富的道路〈到村裡有人致富,不少村幹部也動心了,有3個支委只顧自己辦企業,8個生產隊幹部忙著自己做小生意。嚴重的時候,甚至村裡的黨員會、支部會都開不起來,更別提帶領大家一起致富了。
  面對這一困境,1983年“七一”前夕,時任村支書趙明恩和副支書李書轉,召集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討論竹林的出路。會議親歷者李虎山今年已經80多歲了,對當時的情形還記憶猶新:“那次會上,大家討論得很激烈,原打算開三天的會一下子開了七天七夜。”
  大家對只顧自己發財,丟下群眾不管的幹部提出了批評,會議集中群眾提出的72條意見和建議,最後形成三項決議:只顧個人富不能當乾鉑當幹部就絕不能只顧個人;黨員幹部要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黨支部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設。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由此發軔,後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三評”每年兩次,活動中,黨員向群眾代表述職,讓群眾評議;黨委、支部及其成員向全體黨員幹部述職,讓大家評議。群眾評議採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對黨員幹部提意見鼓勵指名道姓,毫無保留。黨員幹部對照檢查向群眾反饋,作出落實整改計劃。支部和黨委歸納黨員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和建議,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標。
  “三評”內容很廣。從關係竹林發展的重大決策,到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從解決涉及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到分給群眾的麵粉、物資的數量、質粱從黨委成員、支部委員遵紀守法表現、決策水平,到個別黨員幹部占小便宜,開會遲到、打瞌睡,等等。
  竹林鎮牛師兄公司是家養殖企業。在2008年的“三評”活動中,群眾提出:公司的養殖業污染環境,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不便。公司董事長、支部書記蔣志民立即上馬沼氣工程,2010年,沼氣池建成,環境污染問題徹底解決,動物糞製成的沼氣還可供周邊數百戶居民使用。
  多年來,竹林通過“三評”收集的上萬條意見建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趙明恩說:“‘三評’是一面鏡子,每個黨員幹部表現啥樣,我們工作做得怎樣,照得一清二楚。”
  “三評”評出了好黨風,架起了“連心橋”,竹林的黨員幹部真正成了群眾信服的貼心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當黨員像黨員,當幹部像幹部。”這是竹林鎮家喻戶曉的一句話。
  “你得乾出來實實在在的事兒,讓大家看在眼裡,才對得起黨員的稱號。要不然評的時候你就沒有東西說。”鎮西街居委會第4居民組老黨員劉茂竹告訴記者,“群眾拿起筆,優秀、合格、不合格三項,給你劃拉哪個就是哪個。在竹林,哪敢有不像樣的黨員!”
  “三評”評出了群眾心目中的黨員幹部標準。每次“三評”,群眾的批評都非常尖銳。群眾提出,辦事不公、手腳不廉、作風不實、對父母不孝的,沾上一條都不是合格黨員乾不無故不參加黨組織活動也不夠合格黨員。有個黨員酒後將施工的挖掘機擋風玻璃砸爛,“三評”中被黨員大會評為不合格黨員,給予留黨察看一年處分。
  在群眾監督之下,竹林的黨員不斷接受洗禮,素質不斷增強。“通過‘三評’,正氣‘占領’了竹林陣地,在這種環境中,黨員幹部只能是操真心,負全責。”鎮東街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鄭麗萍說。
  2月19日,雪後初晴的竹林茶庵古官道分外寧靜,在它旁邊,一條平整結實的水泥路順著山勢蜿蜒前行,與繁忙的310國道、南部山區旅游通道連接在一起。“想了多少年,終於路通了!再也不用發愁下雨上不成街,孩子上學家長背。”老黨員張長安感慨地說。
  鄭麗萍回憶,當初行政區劃調整,原孫寨村劃歸竹林鎮,村道還是土路,一下雨泥濘不堪。第一次參加“三評”活動,群眾就向鎮黨委提出修路的要求,“畢竟修路要花大錢,大家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成不成,心裡沒譜。”
  群眾意見提出不久,挖掘機隆隆的轟鳴聲就打破了小村莊的寧靜,在大家的註目下,一條全長4.5公里的雙向水泥路很快建成,徹底解決了出行難問題。
  通過“三評”密切聯繫群眾,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就是鎮黨委最緊迫要做的。
  竹林十年九旱,連人畜用水都不能滿足,缺水長期以來是制約竹林發展的瓶頸,“三評”活動中,水的問題屢屢被提及。
  從1987年到1995年,竹林請來技術人員,先後打了十幾眼水井,但是打出來的水根本不能滿足需要;1996年,竹林一度引來附近地下水,誰知不久後水源也枯竭了。但是,竹林人與水的奮爭並沒有停歇。2003年11月28日,在省市領導的支持下,投資上億元的“引黃入竹”工程竣工,黃河水經過32公里管道四級提灌,流入竹林萬噸水廠,竹林徹底告別了用水難題。
  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解決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也樹立起來了。30年扎實有效的“三評”活動,評出了好黨風,架起了“連心橋”,竹林的黨員幹部真正成了群眾信服的貼心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緊扣時代脈搏賦予“三評”新的內涵,用評優激勵先進,以示範帶動整體,帶動了全鎮向善、向上、和諧
  2月19日,時近晌午,忙活了半天的張粉娥陪著婆婆出來曬太陽,路過的鄰居們紛紛和這位遠近聞名的“好媳婦”打招呼。
  石鼓街黨員張粉娥是竹林出了名的孝敬老人模範,婆婆有病住院,她為婆婆輸血,平時照顧老人細心周到,連續多年被評為“好媳婦”。竹林鎮黨委結合農村實際,把弘揚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建設相結合,通過“三評”,樹立了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孝敬老人的好典型。
  如今,竹林每年年終都要評出“十好”——好黨員、好團員、好幹部、好職工、好居民、好民兵、好少年、好夫妻、好媳婦、好家庭。“十好”標兵評出後,披紅戴花,隆重表彰—會表彰後,鎮領導還要帶領幹部群眾到“好媳婦”標兵的娘家送喜報,樂隊、彩車和人流浩浩蕩盪,獲獎者倍感光榮。
  “‘十好’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更多的是約束黨員行為,現在是要求帶領大家科學發展。標兵也增加了‘好少年’,‘好家庭’,今後還會增加更多新的內容。”老黨員李治業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趙寨小區的張桂芬被評為“好媳婦”,嫂子連芬蘭思量自己不能和弟媳有太大差距,競相孝順公婆,在處理家庭關係上二人有商有量、有敬有讓,遠近傳為佳話。
  從2012年起,每逢重陽節,竹林都在長壽山舉行“孝老敬親”活動,80歲以上的老人乘花車、坐花轎,在孝拜台接受晚輩的叩拜大禮,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用評優激勵先進,以示範帶動整體,促進了家庭和睦、鄰裡團結,弘揚了社會正氣。“十好”評選的過程,成為竹林百姓對照先進找不足,向先進看齊自我教育的過程。
  趙明恩說,堅守黨的群眾路線,也要結合實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竹林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緊扣時代脈搏,賦予‘三評’新的內涵,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向善、向上、和諧。”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30年持之以恆的“三評”活動,竹林逐步形成了“愛竹林、比貢獻、謀發展、永創業、講文明、共富裕”的十八字“竹林精神”,成就了令人驚嘆的“竹林傳奇”
  在新壇花苑小區,居民孫鐵妮說起搬進新家的好處如數家珍:“道路平,路燈亮,家裡用上了沖水馬桶,出門還能鍛煉身體,孩子上學也方便……”搬進四室兩廳兩衛的新樓番她非常滿足:“過去是村民,現在是鎮民,俺農民也過上了城市生活。”
  “兩端青山綠茫矛中間白牆紅瓦番庭院個個賽花園,幸福就在竹林藏。”如今,在城鄉一體化道路上,竹林人早已過上了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園+都市”的生活。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竹林前行的道路上同樣有著險灘急流。回顧竹林發展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竹林黨委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依群眾,為了群眾,用“三評”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水平,推動竹林實現了科學發展。
  ——“三評”決定了竹林走共同富裕之路。1983年的七天七夜會議,群眾對每個黨員幹部進行深刻剖析,對支部進行認真評議,最終形成了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共識,也成為竹林人命運的轉折點。
  ——“三評”解決了竹林發展中的一系列難題。1986年,竹林“林場會議”確定“三借方針”,借人、借錢、借技術發展,明確了竹林以廠帶村、以工促農、以科技促發展的新思路。1992年,竹林“翱翔會議”確定借鑒國外經驗,採取重點投入、負債經營的辦法,高起點、高投入、高速度建設一批高科技新項默當年,竹林一口氣新上8個項默催生了竹林眾生、竹林慶州等一大批新型企業。
  ——“三評”促進了竹林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1994年11月,省委決策竹林並村建鎮,竹林鎮大發展的基礎由此奠定。1999年,太龍藥業成功上市,一次性融資2個多億,實現了由產品經營向資本運作的轉變。同時及時搶抓機遇,對其他幾家企業進行改製,企業輕裝上陣,從此步入發展快車道。2008年開髮長壽山,發展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快速推進。
  ——“三評”促進了民生改善,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百姓。鎮黨委根據群眾建議,先後投資6億元完善了城鎮道路網絡,實現了戶戶通硬化路;建起了設備齊全的衛生院,減費讓所有群眾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興建了中學、小學、幼兒園,免除學生一切費用;先後建造庭院1300座,家屬樓60多棟,人均達到56平方米;承擔孤寡老人的一切贍養費用,對沒有工作能力的病、殘、弱等弱勢群體定期發放生活補助……
  30年持之以恆的“三評”活動,讓竹林擁有了一大批可親可學的好典型,逐步形成了“愛竹林、比貢獻、謀發展、永創業、講文明、共富裕”的十八字“竹林精神”,共同支撐起新竹林的崛起,成就了令人驚嘆的“竹林傳奇”:原先只有1個耐火材料小廠的窮村,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82家工商企業、一家上市公司,產品橫跨10多個行業、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強鎮。
  “竹林的崛起,是全鎮人民同心協力打造的結果。”談起下一步發展,趙明恩雄心勃勃地表示,“十二五”期間,竹林將繼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全力打造富強、文明、平安、美麗的新竹林!③11  (原標題:眾手托舉新竹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kxk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